來源:中國貿易報 作者:本報記者 張凡 2023-05-09 09:52:11
面對當前碎片化日益加劇的全球經濟和中美兩大經濟體日益激烈的戰略競爭趨勢,全球化何去何從成為業內人士高度關注的話題。在5月5日舉辦的戰略競爭時代下的多邊主義與全球化以及對亞洲的影響的高級別研討會上,與會嘉賓著重分析了當前影響全球經濟的各種結構性挑戰和核心問題。
國際金融論壇(IFF)聯合主席、聯合國大會主席理事會主席、韓國前總理韓升洙表示,過去30年來,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已經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中國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有望在經濟發展中取得更多成績,這種結構性的變化正在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新開發銀行行長、巴西前總統迪爾瑪·羅塞夫認為,在經濟多極化趨勢更加深入發展的當下,國際貿易、全球供應鏈、產業鏈變得更加精細、復雜,新興經濟體的整體參與度越來越高,新興經濟體間的各種貿易日益頻繁和重要。因此,各新興經濟體加強以本地貨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多樣性體系,成為越來越強烈的現實需求。高度依賴美元等少數貨幣進行交易的體系,必然會發生改變。
新西蘭前總理珍妮·希普利表示,在過去30年里,中國成為通過推動貿易聯系和國際合作取得經濟發展的成功范例。在這些年里,不只中國從改革開放和國際合作中受益,全球許多國家也拋棄保護主義、積極推動改革,也獲益匪淺,并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開放的潮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積極推動國際貿易、國際合作的舉措,令很多國家在與中國的經濟交往中獲益。在目前面臨的嚴峻情況下,各方必須拋棄保護主義的思想觀念,通過踐行多邊主義來加強合作。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哈羅德·詹姆斯說,全球的糧食、能源危機和產業鏈供應鏈重組,都在不斷造成供應短缺的問題,并且推高了通脹。在他看來,任何單一經濟體都無法只靠自身力量解決供應短缺的問題,各個經濟體都是相互依存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說明,只有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才是解決之道。
IFF 副理事長、南豐集團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梁錦松表示,目前全球面臨日益嚴重的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此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經濟危機的趨勢。很多研究報告都明確指出,全球任何一塊大陸都無法實現所有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給自足,推動經濟穩定發展就必須通過自由貿易,力挺多邊主義。
雖然全球經濟復蘇還面臨著很多挑戰,但是像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吸引了各方的目光,中國在一些科技領域領先世界,印度成為全球人力資源和數碼產品行業的重要提供方。與會嘉賓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意味著這些國家將在聯合國等多邊主義框架下發揮更大的作用,在不久的將來,南非、巴西等國家也將像中國和印度一樣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多邊主義和全球化仍充滿勃勃生機。